上海市智慧养老缺口(上海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文章摘要:上海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自2020年上线试运营以来,已在全市104家养老机构、611家社区服务中心、2万余名居家老年人开展服务,真正实现了智慧养老服务全覆盖;围绕老年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加强养老机构规范管理,持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按照老年人照顾需求等级评定标准,鼓励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向老年人提供短期托养服务,满足老年人长期居住、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需求…

本文阅读重点关于上海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上海市智慧养老缺口进行解释,如果能解决您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噢!

本文目录:

上海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上海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上海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自2020年上线试运营以来,已在全市104家养老机构、611家社区服务中心、1.2万余名居家老年人开展服务,真正实现了智慧养老服务全覆盖。

11月16日,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2020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上,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透露,今年将通过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为全市老人们开展智能手机教学,包括但不限于:

一是推进智能手机适老化改造。在此期间,要求全市老年人、家属、养老顾问、新闻媒体等各方提供更便捷、更精准的智能化服务。

二是推广使用“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不仅能提供日常生活照料,也能够帮助老年人及其家属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减轻养老服务机构的成本。

三是大力推广养老服务志愿者。要提高志愿者培训,建立完善培训制度,通过开展养老服务志愿者培训,提升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

四是打造“养老顾问”模式。目前,全市有11个区和街镇试点工作,市级养老顾问点已经建成9个,实现了街镇全覆盖。根据下一步工作部署,我们将进一步做好时间银行志愿者服务工作,尽快实现全市“时间银行”的全面推广。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各类服务模式,比如“邻里互助”模式,这是个典型案例,去年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今年我们将打造“邻里互助”模式。

在优化服务的同时,我们还计划,加强媒体报道,通过社会化媒体,积极宣传社区养老服务的“时间银行”模式,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让“时间银行”成为互助养老的“在线课堂”。

另外,在政策保障方面,本市将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通过推动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为老志愿服务,提升养老服务精准性和便利度。鼓励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在开展为老志愿服务的时候,可以通过“时间银行”机制,招募有需要的低龄老年人志愿者,为其提供互助服务,动员低龄老年人主动参与为老志愿服务,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保障。

上海市智慧养老缺口

上海市智慧养老缺口

上海市智慧养老缺口大,“十三五”期间智慧养老市场潜力巨大

根据《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将实现三个阶段,即“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全面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智慧养老已成为智慧养老的重要方向。智慧养老的核心是“智能化”和“服务化”。那么智慧养老有什么区别?

从智慧养老定义和内涵上看,智慧养老被认为是养老服务的智能化、信息化和现代化。但是很多老年人的“数字鸿沟”也在加重。

目前,我国养老产业的主体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养老服务企业和提供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智慧养老模式并未得到很好的推广和普及。

养老产业以家庭为主,其功能权重有待提升。

家庭智能化,主要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智能,如家电、电脑、娱乐等。对于老人来说,老年人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安全保障,毕竟老人年纪大了,容易摔跤,因此在提供服务的时候,一定要把安全保障做好。

此外,相比于其他养老服务企业,智慧养老服务企业的布局,除了满足老年人需求之外,还应该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

一般而言,老人的个性化需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不同类型的老人来说,他们更喜欢居住在自家的房子,所以需要融入更多的新业态,尤其是医疗、护理、康复、健康管理、保姆等养老服务,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对于智慧养老服务企业来说,目前存在明显不足的是。对于绝大多数以家政服务为主的传统服务企业,更是因为对于以市场化的服务为主。因此,智慧养老服务企业一定要做好服务的供应链,把智慧养老服务真正融入到老人的生活当中去。

居家养老是传统观念和养老服务体系的结合。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靠人的服务,而大多数老人还是更倾向于居家养老,老人不愿意离家,因此服务的着力点就在于居家养老的服务。

上海智慧养老社区

上海智慧养老社区

上海智慧养老社区建设需关注五个点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518.1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5.2%;65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81.98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5.6%。在上海这座超大城市,养老服务发展既是重中之重,也是迫在眉睫的社会刚需。上海持续加强智慧养老体系建设,为老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提供支撑,通过建设智慧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打通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讲一下,上海的智慧养老,会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2016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实施老年人照顾需求等级评定制度,成为首批16个评定等级的城市之一。2021年,上海实施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新增7家养老机构护理站、15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0家社区老年助餐场所、10个老年活动室。目前,全市已有17个区开展了老年人照顾需求等级评定工作。

根据老年人照顾需求等级评定标准,老年人照顾需求等级分为3级、5级、8级,等级为照顾需求等级1-6级。目前,老年人照顾需求等级2-3级和4-5级为照顾需求等级2-5级。据悉,老年人照顾需求等级评定分为5级,1-2级为照顾需求等级1级、2-3级、4-5级,等级5-6级为照顾需求等级2级、3-4级和4-5级。

按照老年人照顾需求等级评定标准,鼓励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向老年人提供短期托养服务,满足老年人长期居住、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需求。到2025年,全国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5%。

围绕老年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加强养老机构规范管理,持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优化养老机构床位结构,持续推动养老机构提质增效,实现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5%。到2025年,全国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5%,实现“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实施“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示范工程,2022年底前,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有1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智慧养老市场规模

智慧养老市场规模

智慧养老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占比上升,养老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未来5至10年,是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黄金年代。据全国老龄委预测,到203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占全国总人口的20%,整个养老产业的市场空间将超过5000亿元。目前,各养老机构都开始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形成以机构养老为主体、社区服务为依托、居家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格局。养老院与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毗邻,既能满足老人日常生活、看病就医等需求,又能满足老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医养结合成为当前的重点课题。除了养老机构寻求医疗“嵌入”之外,医院与养老机构、社区服务相结合也是此次论坛的一大重点议题。作为国内领先的医疗科技企业,蓝海康屯智慧养老平台依托康养云系统,为用户提供包括老年人信息管理、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生活照护、专业护理等一站式健康养老服务。同时,搭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平台,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餐饮、理发、维修等多方面资源,建立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为社区居家养老者提供远程诊疗、基本公共卫生、健康管理、护理照护等一站式服务。

乌当区作为贵州省内较大的城区,户籍人口老龄化率高达40.3%,养老机构发展滞后。面对人口老龄化态势,乌当区不断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养老”模式,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通过搭建智慧养老信息平台,老人可通过手机、腕表、穿戴设备等终端设备享受到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智慧养老体系中,老年人可佩戴手表、“一键通”、“智能手环”等设备,并在家中安装智能化设备,家中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只需按下“一键通”按钮,就能够快速地向社区医疗中心发出求助信息,社区工作人员会根据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养老系统经理(主导多个民政及养老机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