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养老_怎么看_又怎么办_应对人口老龄化学习心得,如何正确

原文标题:智慧养老_怎么看_又怎么办_应对人口老龄化学习心得,如何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

如何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

击蓝字 关注我们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借助“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成为推动我国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也带来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挑战。智慧养老时代,应该怎么看?如何满足老年人出行、就医等生活需求?如何减轻老年人面对“数字鸿沟”的无力感?如何帮助老年人融入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是每个人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新时代 老人乐享“智生活”

信息化时代说来就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科技的发展让养老更智慧、更舒心。在香港、会说粤语的机器人、多功能电动轮椅、自动化坐式淋浴机、有定位追踪的时尚外套……这些“黑科技”在改善长者生活、减轻老年护理人员负担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智慧适老化改造。民政部等9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公平竞争、服务快捷、充满活力的居家适老化改造市场、引导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目前,我国多个城市开始推动居家适老化改造,呈现“遍地开花”的趋势。老年人家庭的通道、居室、厨房、卫生间等生活设施安装扶手、语音控制电器、燃气报警器、房间自动开灯、卫生间溢水警报等适老化改造,更利于老年人通行、洗澡、如厕、休息等;在社区适老化方面,推动坡道、楼梯、电梯、扶手等公共建筑节点和休息设施、标识系统等公共设施无障碍;在交通适老化方面,加强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工具等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在商业适老化方面,广泛使用慢速电梯、大字标签、轻量化购物车、构建无障碍购物环境等,适老化与智慧化结合,成为智慧养老化。未来适老化基础设施将通过实体与网络的双重作用,不断消除老龄群体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障碍。

适老化产品推陈出新。在老博会上展示的“聪明”的适老化新产品:能根据人体呼吸频率报警的“智能床垫”,帮助老人自动翻身洗浴的多功能床,以及适老化淋浴间、标准间,在卫生间安装人体行为感知器,快速识别跌倒、滞留等异常行为并立即报警等适用、方便、安全、多样化的智能化产品,倍受欢迎。

智能设备越来越人性化。电子感应系统能反映居家状况,如果老人在家发生意外,设备会有所反映、及时反馈、查看;手机二维码扫描,可在后台、在家看到为老服务的项目,实时监控;配备智能手环,通过大数据平台监测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实现对老人的看护和照料;安装“一键呼”智慧养老服务终端,只要按下一个键,急救“绿色通道”就可派人派车实施紧急救援;康复辅助器材、自动体检一体机,具有智能护理功能的电子产品……

近年来,多地从远程监控、实时定位、统一平台信息交互等角度,多方位打造信息化养老服务系统,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积极探索发展“互联网+ 健康养老”等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让养老真正“智慧”起来,以期满足老人和家庭的现代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的养老需求,加快从“老有所养”走向“老有颐养”。

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拥抱互联网、融入信息化社会成了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但时代催人奋进,老年人对于互联网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改变。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生活也越来越“潮”,正在逐渐颠覆人们对于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古板认识。当前,以智能手机作为入口,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步入“移动互联”新生活。在强烈需求之下,许多老年人克服各种困难,每天准时观看直播医生、直播购物、网络聊天、视频对话,新的习惯也随之养成,逐渐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0年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60岁及以上百万老年用户,手机上网、追剧、玩游戏的网络新生活,日均使用APP的时长达64.8分钟,大多偏爱家庭、子女等主题的内容。在100万老年用户中,有1900人在线活跃时间超过10小时,4000人在线活动时间超过8小时,1.2万老人超过6小时。2012年以来,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增长79%,老年网民数量增长130%,老年人触网速度是整体移动互联网普及速度的1.6倍。老年人互联网应用集中于沟通交流和信息获取方面,其中情感需要和沟通需求是老年人上网的突出特点。一些年轻人热衷的网络便捷功能,如使用手机支付、手机导航和打车服务等在老年人中也开始占有一定的比例。作为一项革命性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影响日益深入。老年人在互联网时代面对的困难不会是永久的难题,智慧化养老、智能化生活越来越近。新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多方便,也提升了老年群体生活质量。

老年人乐享数字生活,更多行动在路上。

等一等 别让互联网时代落下一个老年人

当前,掌握和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人们必备的生活、生产技能,但数字化发展还没有到充分发达的阶段,还处于传统社会向数字化社会逐渐过渡的时期。在互联网发达的社会中,尊敬老人、尊重老年智慧等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冲击,缺乏话语权的老人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即使在家庭中,也隐约有了被边缘化的趋势。一些老人没有智能手机;有智能手机往往操作困难;一些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受知识、技能和条件所限,仍被挡在移动互联网的“门外”。一些老人连字都不会打,与社会不断提升的各项新要求相比,老年人对智能手机掌握的速度处于滞后状态,这直接影响到他们日常接触到的点点滴滴。我们希望,社会应多多体谅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抛在后面的老年人,等等他们。

老年人长久以来习惯于现金购物,排队挂号、在窗口购票等生活方式,疫情之前尚能维持,疫情期间,由于到处都要扫码,部分老人使用非智能手机,不会操作智能手机,无法完成相应操作;不会用绿码,上不去公交车;到医院扫不了码,又被拦在队伍外边,手机缴费又要设置密码,又要绑定银行卡,点进界面更是眼花缭乱……老年人跟不上社会节奏的变迁、出行、购物、生活十分不便,让许多老年人成了“数字贫困户”。不难理解,为什么线上总是鲜见老年人的声音,线下却常能目睹老年人的窘境。

我们关注的是身边年龄渐长的长辈,担心的也是有一天上了年纪的自己。毕竟科技发展的本意是添彩,不是添堵,让科技感到多些温度,也是智能生活的应有之义。“等一等”的呼声,不是要拦下数字奔跑的脚步,而是思考如何不让老年人新的场景中无所适从,这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

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将让公共服务从单一服务模式走向差异化、个性化服务模式,从固定地点服务走向随时随地服务,实施全面的智慧化。一定要想到有一部分老年人始终跟不上智慧的脚步,开启智慧快车,要多帮扶老年人,若有的老年人实在搭不上快车,也要给他们留一辆慢车坐。行业窗口应优化服务,在硬件配置、软件开发方面给老年人预留空间,为老年人提供“绿色通道”,把好事办好;在车站、机场、公园、银行、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应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和人工帮扶;同时,建立“无码绿色通道”,采取替代措施,保留现金支付及线下办理渠道,改善面对面服务。社会多一些包容,等一等暂时跟不上节奏的老人。这是社会治理精细化问题,考量着社会如何善待数字化时代的“弱势群体”,也考量科技进步如何兼有社会温度。

好消息是,2020年全国“敬老月”活动中,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文件,要求各地启动实施“智慧助老”行动,努力消除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针对老年“数字困难户”、“整个社会都在释放善意,很多行业都在提升服务,完善流程,降低老年人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门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智慧时代。不熟悉网上转账,银行有专人详细告知每个步骤;没有预约挂号,医护人员现场指导;不会使用打车软件,打交通服务热线95128 也能叫到车;多地火车站、机场为老年人操作智能化设备的文章刷屏,“快时代”为老年人留个“慢选项”的呼吁得到广泛响应,老人与数字时代正在相向而行。

前不久,民政部也表示,下一步将推动解决老年人智能技术困难。将在民政服务领域继续保留面对面的人工服务方式,让那些无法使用智能设备的老年人,也能办理相关业务;在民政服务领域运用智能技术时,坚持适老化原则,避免给不熟悉使用智能设备的老年人增加负担。科技进步不能剥夺弱势群体的生活选择权,人工服务通道需要适量保留。同时,联合相关部门,深入研究老年人在智能技术遇到的困难,提高智能产品的适老性,满足老年人在出行、就医、预约服务、线上消费等方面的需求。这些利好举措受到广泛点赞,我们期待尽快落地落实见成效。

扶一把 帮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人口老龄化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我们要面对这样一个基本现实:一端是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数字技术还在不断迭代升级,未来数字化应用还会更多更细化;另一端却是持续增长的老年人口,“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人,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而江苏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横亘其间的“数字鸿沟”有可能不断被拉大。在这种形势下,要想真正消除“数字鸿沟”,需要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呼唤更多的人文关怀,推动形成从政府部门到企业、从社会到家庭齐谋划、共参与的良好氛围,畅通数字技术与人口老龄化的连接,全力推动数字化社会与“银发浪潮”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作为老年人最多的国家,我国需要探索一条符合国情,适应时代的养老道路,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7%,但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10.3%,其中农村老年人“经常上网”的占比约占0.9%。仍有上亿老年人没有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在2019年近8成(约2亿人)老年人没有使用过互联网。扫码支付、网购车票、出示健康码……当今社会手机等智能设备似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新技术层出不穷,智能化、数字化让社会运转更加高效,却也给众多老年人带来一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老年人群体面对智能设备“不会用”、“不敢用”、“不想用”、“不能用”,导致扫码难、就医难、购物难、办事难以及“易受骗”等问题凸显。

智慧化养老服务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为依托,通过创建“系统+服务+老人+终端”的在线平台,将运营商、服务商、个人、家庭、医疗服务机构等有效连接起来,围绕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娱等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数字化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的便利,无疑是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部分跟不上潮流的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手机成了“数字难民”,他们迫切需要我们的人文关怀。全社会都有一个如何正确看待老年人的问题,培养老年人的数字生活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化社会,家庭环节的努力也必不可少。中国养老还是以家庭为主,小时候是父母教孩子做事做人,老了以后跟子女学习怎么使用先进技术,这是一个文化反哺的转换。年轻人教会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和互联网,并使他们得心应手不掉队,往往通过家庭“数字反哺”更有效。单拿手机来说,怎样调大声音、如何增大字号、怎样插卡开机?年轻人眼里的“常规操作”,往往是老年人需要努力“解锁”的技能。年轻人多教长辈上网,这是孝心的一部分。家人应当打破社会对老人的固有认知,充分尊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有效提升家庭内部的代际交流和社会的创新服务,支持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数字反哺”应该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对耐心、细心是极大的考验,要考虑到老人视力、听力、记忆力有所退化,他们需要反复练习,教会老年人如何打开手机,如何下载常用软件,如何正确使用智能手机,教会利用网络收看新闻等。年轻人对老人的“数字反哺”,不仅需要提供操作层面的指导,更需要给予老年情感层面的鼓励,家庭内的信息共享和代际互动,成为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渠道,更促进了互相之间的认知与情感。老年人学会了手机上网,不仅感到科技带来的便利,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填补了退休生活的时间空白。为人子女,看到长辈找回快乐、满足,必定也是安心、幸福的。

数字鸿沟不仅仅是家事,也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弥补数字鸿沟,既需要代际支持,也需要社会共同努力,找准融入的路径。要弘扬尊重和关爱老年人的社会风尚,在社区、家庭中给老年人更多耐心和帮助,让老年人更好地享受信息社会、数字化生活的红利。未来要建立养教结合的学习型康养城市,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形成学习型社会。不少老年人既渴望融入数字社会,也能够通过学习掌握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技能。街道、社区、老年大学、社会各界都应参与进来,畅通老人学习渠道和方式方法,组织力量把“手机课堂”办起来,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培训辅导,为老年人学用手机搭建平台,为老年人讲解如何使用手机收付款、充话费以及支付安全等知识,及时扫清老人遇到的各种障碍。年轻一辈和社会共同努力,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不让他们在互联网时代掉队。这不仅能让老年人享受到便捷的现代服务,提高生活质量,也能帮助老年人树立自信,有更多的话语权。总之,帮助老年人从数字“绝缘”到数字“结缘”,是一项需要多方合力的工作,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也应该参与其中。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2020 年全国“敬老月”活动的通知》提出,各地要动员家庭成员、社区服务人员、志愿服务组织、老年大学等为老年人开展智能手机使用培训。不妨多做调研,改进功能,从而使他们更快上手;在公共场所等一些生活场景,为没有条件学或学得慢的老人保留传统的“慢选项”,让他们不至于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步履维艰。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不仅回应了社会关切,还就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与老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领域给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些举措条条接地气,暖人心,收获了无数“点赞”。

引导老年人走入数字智慧生活是一种趋势,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适应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必然举措。归根结底,就是需要更精准、更精细,要分门别类,不断细化,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对老年人更友好,努力消除老年人面临的“数字困境”。

赶上来 延续精彩生活

扫码支付、线上预约、发圈、视频通讯……面对数码生活的洪流,老年人很难置身事外,智能时代这些司空见惯的生活日常,却是很多老年人渴望学习的技能。老人们要想不被时代落下,不被边缘化,就要自立自强,也应老有所学,善于学习,勤奋好学,乐于探索。学习是一种养生方式,通过掌握各种智能化的设施,充实晚年生活,跟上时代步伐。

老年人通过学习,提高自身数字素养,数字能力会逐渐变强,代际鸿沟是有希望缩小乃至填平的。一旦学会基本技能,比如使用、老人会更有自信,会激发他们学习更多的技能。从入门到精通并不难,重要的是找到动机和兴趣,更要把自己的意愿和尊严放在第一位。老年人思维方式不能太死板,不能光说不练,要不厌其烦,更不要害怕,放心大胆尝试,老人要加油,不落伍,要消除顾虑,建立信心,积极参入。通过建立群,相互交流,社区老人互帮互助,不仅能够克服他们的恐惧心理,还能弥补社区组织力量不足的短板,使“数字反哺”更加社区化、多样化、个性化,更好地融入互联网浪潮,以全新的姿态去适应和延续活力四射的精彩生活。

全方位 打造一体化老年智慧健康服务体系

《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把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依靠科技创新化解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养老即将进入新时代,融入智能化时代新的需求在不断产生,新时代的养老终将享老。养老由生存必需型向享受型、参与型转变,是未来与过去养老的根本区别,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帮助老年人积极参与数字化生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具有服务容量大、服务能力强、服务方式新、服务质量高等优势。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实时、便捷、高效、低成本、物联化的养老服务,而且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实现了社会资源的集约化利用,还有效缓解了实体机构的养老压力,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打造全国和区域一体化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不仅有利于为老年人提供精准服务,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增加老年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而且对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充分考虑广大老年人的认知和实际,政府在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提供方面,还应考虑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年龄群众之间的信息化能力上的差异,给无法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提供多元选择和替代方案,全面促进和改善信息无障碍的服务环境。从而让“温度”化为“制度”,全心全意帮助老年群体填平“数字鸿沟”,真正把“鸿沟”变成“红利”。

一是建立智慧健康养老标准体系。制定养老设备产品标准,建立统一的设备接口、数据格式、传输协议等标准,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信息开放共享,进一步完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流程规范和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信息安全标准和隐私数据处理,增强区域之间智慧养老技术、信息平台的整合与共享,积极解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智慧养老的“数字鸿沟”,让老年人的生活一如既往地精彩幸福。

二是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打造养老服务大数据平台,全面汇总老年人基础信息和服务需求,整合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信息,构建智慧健康养老格局。推动智慧养老服务业态持续创新,加强养老服务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与现代科技更广的融合,推动企业和康养机构创新发展居家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养老机构信息化服务等;努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加强健康养老终端设备的适老化设计与开发,推进健康状态实时分析、健康大数据趋势分析等智能分析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推动用户、终端企业、康养机构、第三方服务商实现共赢,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成熟商业模式。

养老要暖心,才能走得更长久。老人们呼唤更专业、更科学、更精细的养老照护服务。养老服务不仅要为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起居照料,还要利用智能化设备提供文化教育、精神慰藉等亲情化的养老服务,为老人创造健康、快乐、安心、有尊严的生活。

三是开发适老化智能产品。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凭借其快捷、高效和智能的特点,可以完成传统方式“做不好”“做不到”和“不愿做”的事情,应该拿出更加积极有效的方案,研发更具包容性更加优质适老化智能技术产品,并帮助老年人学习使用该产品。

智能化产品要深耕养老领域,工具的发展是适应人,而不是人适应工具,好的技术从来以人为本。关键要掌握老年群体的真实需求,坚持适老化原则,更多考虑老年人的特点、习惯,提高涉老智能产品的适老性,运用智慧技术来改造传统的养老服务业态。积极探索科技与养老相融合的新模式,加大智慧健康养老产品研发及服务推广力度,视情推出“老年版”“易用版”,降低老年人的使用难度,让智慧养老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无论技术本身多么高精尖、漠视甚至放弃那些难以跟上节奏的弱势群体,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技进步。如果技术革新的速度,超过老年人接受新技术的速度,数字鸿沟还会持续扩大。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在将科技投入社会应用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具体需求,将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科技成果,恰当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让技术进步增加便利,对老人更友好。

智能时代很大程度上向着愈发简便、高品质的方向发展,相信未来科技创新将推动老年人更好地实现数字融入、数字产品逐渐走向人性化、简单化、便利化,逐渐适合老年人操作,逐渐缩小鸿沟,让他们以更积极的心态去拥抱数字生活。

智慧健康养老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可以实现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健康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促进信息消费增长,带动养老产业整体转型发展。让我们携起手来,凝聚多方力量,相关组织、社区、家庭各尽所能,持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创新智慧养老服务手段,为老年人发挥余热创造便捷的智能化条件,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帮助老年群体跟上时代步伐,共同营造更加炫酷多彩、从容温馨的老年生活。

作者单位:淮安市淮阴区老年学学会

选自《江苏老年学研究》2021年第1期。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为您提供本文核心观点如下:如何看待智慧养老、人口老龄化你怎么看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养老系统经理(主导多个民政及养老机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