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e伴万勇_智慧巡视,解决养老巡视难题的新尝试

全文共3361字,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上门巡视制度好,但问题多、效率低。如何破解传统的上门巡视的难题,提高巡视的效率,实现真正的巡视效果?看看e伴万勇怎么说。

近年来,我国空巢独居老人越来越多。据机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1亿多的空巢老人,2000多万独居老人。老人在家中突发意外死亡很长时间才被发现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近年来一些地区的社区先后推出了上门巡视服务。据日前的媒体报道,1月17日,北京市民政局新闻发言人李红兵表示,北京2018年将全面开展居家养老巡视探访服务工作,独居老人可享受免费探访服务,全年将探访5万人。到2020年,北京市居家养老巡视探访制度将基本建立。众所周知,在其他的一些已开展巡视的地方,由于巡视的频次、人力及人员专业性等方面的限制,很多地方的巡视虽投入巨大,但收效却甚微。

2017年12月28日,在北京的养老“双创”大会上,e伴的智慧养老巡视为此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该项目也获得本次双创大赛的冠军“最具价值奖”。神怡新媒体的小编采访了e伴联合创始人万勇,详细了解了e伴智慧养老巡视解决方案,看看他们为老人提供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服务?是否能解决独居老人的巡视问题?

传统养老巡视陷入恶性循环

“现在的上门巡视只能通过打电话、巡视员上门才能获悉老人情况,运营成本巨大,与子女脱节,虽然政府每年都有几十亿元的资金投入,但是仍然无法避免老人突发意外无人知晓的恶性事件发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万勇说,主要原因有四个:

1、没有针对性。今天该去巡视哪位老人,今天该跟老人说什么,巡视员完全没有概念,只能按部就班的去上门巡视,导致该今天该巡视的老人没有巡视,不该巡视的老人却巡视了,经常出现盲区。比如有的老人已经卧床三天了,已经两天没有出门了,已经走不动路了,但巡视员并不知道这些老人是谁,更不知道这些老人现在的状况。巡视盲区里的这些老人最有可能出现“孤独死”,最终导致独居老人巡视功亏一篑。

2、缺乏人情味。因为对老人的状况不了解,巡视员跟老人说的话大多是千篇一律,比如吃了吗、身体怎么样啊、家里没什么事吧,显得非常得客套和生硬。

3、巡视效率低。老人所有的信息都需要巡视员上门以后才能知道,这样一来,每个巡视员能巡视的老人数量也极其有限,一个巡视员最多也只能照看30位老人。按北京巡视5万独居老人算,巡视员队伍将超过1500人。即便是以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2000元/月,仅仅是巡视人力成本一年就高达4000万元,这还不包括巡视员培训、给巡视员添置装备、巡视产生的交通费用和通讯费用等等。这显然是一笔不菲的支出。更为关键的是,巡视盲区还将导致这笔高昂的支出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那些处于巡视盲区里需要救助的老人并不能及时被发现,“孤独死”的情况无法得到缓解。

4、子女不参与。一些子女听说政府在开展养老巡视,趁机甩“包袱”。比如在上海闸北区,有个儿子原本就偶尔才去看看自己的高龄母亲。自从推行独居老人巡视后,儿子索性一连3个月都没去母亲家照料。隔壁的邻居实在看不下去,就通知居委会。居委会好不容易把这个儿子找来,他竟然理由十足地问居委会主任:“关心老人是社会的事情,否则要你们做什么?”

而e伴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e伴:智慧巡视,解决养老巡视难题的新尝试

通过智慧巡视服务,e伴把养老巡视中最重要的老人行为状态信息进行了技术升级,实现了信息采集的无人化、实时化、智能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只能靠打电话、靠上门才能获悉信息的落后方式。智能排班巡视探访,子女全程参与互动,全天智能监护值守,确保了政府想要达到的巡视效果,降低了机构的巡视成本,提高了巡视员的效率,增加了收入,还能达到老人与家属增进感情的目的。

巡视员能够实时了解老人的动态,与老人的沟通也变得非常顺畅,知道今天应该给哪位老人打电话,知道今天应该上门探访哪位老人,打电话时知道应该和老人说什么,上门时知道应该和老人聊什么。另外,e伴的语音互动可以让老人随时向巡视员反馈服务需求,老人只要对着e伴智能终端说话,巡视员即使隔着千山万水都能收到。在不减少上门巡视次数的情况下,e伴的1个巡视员能够照看100位甚至更多的独居老人。

子女只需要打开手机就能知道远方的老人每天过得怎么样,几点起床的,早上有没有晨练,中午有没有午睡,下午是不是在久坐,晚上几点睡的,睡得好不好等,不用打电话,就能了解得一清二楚。当老人出现异常情况,比如全天都没有出门,最快在一分钟内子女的手机就能收到智能提醒信息。子女如果担心老人现在的状况,也能在手机上随时查看老人最新的行为状态和地理位置。

社区、街道每天只需要查看巡视日报就能了解所有老人的情况。每天给街道社区发送的养老巡视日报,要汇报今天哪些老人一天都没有出过门,哪些老人出了远门,哪些老人现在还外出未归,哪些老人活动不足,哪些老人活动过量。并且这些异常情况还会一一追踪,联系老人及子女落实具体原因,一并在巡视日报中进行反馈。

另外,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每天参与老人巡视的子女比例超过50%。可以说e伴真正实现了养老巡视的政府、社区、子女三位一体。

万勇说,e伴用了七年时间只做养老巡视这么一件事。在养老行业从来不缺乏平台思维,也从来不缺乏想要做平台的企业。养老行业真正缺乏的,其实是能做好一件小事的公司,而e伴正是这样一家企业。

建立成本低廉的养老巡视服务闭环

据万勇介绍,2015年,e伴推出了远程照护爸妈的智能终端“e伴孝芯”,利用人体行为识别技术,提供针对老人本身和子女的亲情服务。

e伴的人体行为识别技术看上去似乎非常简单,却已获得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很多欧美的高科技公司也都叹为观止,惊诧e伴的这项技术。

相比技术的领先,e伴投入精力更多的是后期的运营服务。

万勇说,要真正做好独居老人巡视,不是说有技术就万事大吉了,能否持续做好服务运营才是真正的考验。不是说巡视员装一个手机APP输入老人的信息就是智能化,这只是减少了巡视员携带的纸质资料,但并不能实时了解老人动态;不是说规定每周一个电话、每月一次上门就能执行到位,老人很可能因为逆反心理不接电话、不给开门;不是说聘请了大量志愿者就可以提高巡视效率,这只会增加公共服务成本,更无法规避巡视盲区。

万勇说,e伴全年365天都在为用户提供服务支持,在服务流程上形成了一个效果良好、成本低廉、人群广泛的管理闭环,全天候智能守护独居、空巢老人,不需要子女费神,不需要巡视员费劲,不需要养老机构费力。老人只要出现行为变化异常,都会以自动提醒的方式实时推送到子女、巡视员的手机上,使得远程照护老人成为寻常家庭、社区养老机构都能享受的服务,并且为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风险干预提供了可能。

据介绍,截止到2017年12月,e伴累计完成线上养老巡视680万小时,发现老人异常行为75万人次。2017年4-9月,e伴对北京3个区、7个街道的78名独居老人开展线上+线下巡视,近600次上门探访,4000余次电话问候,发现老人异常行为9000余人次,其中4起重大意外事件,全部及时处理。

如何建立口碑:“脸皮要厚,自身更要过硬”

开头万事难,e伴也不例外。虽然有了产品,但是如果让用户能够接受,这成了阻挡在e伴面前的难题。

万勇说,e伴的推广方式其实非常老土,就是陌生拜访。不管是民政局、老龄办的门,还是街道办、社区居委会的门,我们就硬生生闯进去。最开始我们几乎100%不成功,经常被人扫地出门。因为没有人知道e伴是谁,没有知道e伴这样的产品和服务。但终究还是熬到有一扇门为我们敞开了,尽管对方也只是想尝试一下。e伴独特而又出众的用户体验很快就征服了尝鲜者,并逐渐传播开来。总结我们的推广经验就两点,一是脸皮要厚,经得起别人的冷脸,二是自身要过硬,经得起别人的挑剔。

正是由于这两点,才慢慢地让e伴在北京建立起了口碑,才有了现在这样的成绩。

万勇说,我们不想太远的事情,就只想把养老巡视服务做好,从一个社区到一个街道,从一个街道到一个区县,从一个区县到一个城市,从一个城市到一个省市,从一个省市到全国各地,e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未知的困难在等待我们。我们希望未来老人的一切事情e伴都能托管,从老人的日常生活到医健养护,尽我们最大努力为子女和政府分忧。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养老系统经理(主导多个民政及养老机构项目)